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教育数字化理念与行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发布时间:2024-02-27 作者:杨亚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高度共识和重要战略任务。在教育数字化变革浪潮中,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积极探索如何以教育数字化理念与行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真正改变教师的教、改变学生的学,重塑教育教学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让教师提升数字化意识和能力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使得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进而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新型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理念和行动上作出改变。

一是明确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培养出契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优秀教师,增强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软实力,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明确数字素养应成为数字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初期,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强调教师应用技术有效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能力。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指出应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接着,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于2014年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重点强调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入,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逐步演变为推动教育系统结构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文化都随之发生改变。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这一变革趋势,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旨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调标准先行,并于当年启动了首批急需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其中,《教师数字素养》是专门针对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标准,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方面。数字素养可以说是信息素养在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的延续,只不过不同时代强调的素质和技能有所不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将深度渗透教育体系,推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对教师的要求空前提高,因此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教师必备的关键素养。

三是明确教师要利用数字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的1.0、2.0时代之后,教育数字化实际是向教育数智化转变的过程,核心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教育数据赋能当前的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新课标发布以来,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适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教育教学创新变革的关键之一。

四是明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民族地区面临教师短缺的困境和“优秀毕业生进不来,优秀教师留不下,留守教师教不好”等矛盾,长期以来,教育部通过“强师计划”“国培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计划予以改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为解决矛盾和困境提供新路径。自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以来,特别是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后,民族地区的数字化进程得到了显著推动,民族地区获得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如何进一步让学校的白板、平板、智慧课堂等真正发挥作用,撬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当下必须破解的问题。

推动教师在教学中常态有效地应用数字技术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其中,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改为信息科技课,并且列入必修——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而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显然,学校需要成为数字素养教育和信息科技课程的主阵地。元江县第三中学顺应数字时代的变革,组建成立了“数字教育学学科教师”团队。他们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模式和方法,分享交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共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并以此带动其他教师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

建立分层多类培训体系,让教师会用、用好数字技术。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我们尝试建立分层多类、自学与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通过指导、培训教师运用希沃及“希沃易启学机房教学方案”、腾讯会议、企业微信上课直播、空中课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提升平台利用率,缩小、弥合城乡间的教育鸿沟,培养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方法与技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教学方法时,我们提供持续的、个性化的培训和支持,方便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备课,并在数字教育中支持教师发展,帮助教师选择和利用工具以及相关资源,鼓励教师相互交流、推进研究和教学创新,同时传播好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昆明市盘龙区明致实验中学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及教学资源,与优质教师共同探讨数字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教、学、研、管、评不断发展创新。另外,我们以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大领域为核心开展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用好数字资源,提升数字素养,转变教学行为,让教师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教师。

教师要以数字教育赋能学生成长

面对数字时代的新局势与新发展,教师必须以数字教育赋能学生成长,这是教师的数字责任。

一是确保学生在学校获得基本数字技能。根据数字技能参考框架,设定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培训方式。七年级阶段减少屏幕接触,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理解简单算法技术,培养基本数字技能;八年级阶段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数字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初步了解编码知识;九年级阶段着力提升学生数字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一些专业能力,吸引更多学生热爱科技。教师要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社交网络,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三年期间学生几乎都能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目前学校尚未发生电信诈骗和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事件。另外,数字教育学学科教师依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主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4个核心素养,培养初中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学校创造条件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加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二是以数字德育为抓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学校公众号主动开展数字德育工作,进行共善数字德育内容传播,即“正德+赋能”,培养“我们必须这样做”的自律性,形成“我喜欢向善行为”的自觉,乃至升华至志愿为数字社会作贡献的美德。通过“正德+赋能”的综合手段,为学生培养健康的数字文化基因,从而培植人技共善的数字文化。教师因身份特殊性,既是数字公民,又是专业工作者,所以更应在数字德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增长实践智慧,赋能学生成长。

三是继续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教育公平,提升学生学习力。截至2023年2月,平台已开设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10个板块、53个栏目,覆盖30个版本,还提供了“双师课堂”等多种应用模式,陆续上线了“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北京冬奥精神”“暑期教师研修”“树人课堂”“学习党的二十大云课堂”等专题。学校充分用好这个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身心愉快与学习效能并存,教师也在充分运用这个平台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利用平台资源提升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活动、答疑辅导、家校交流、研修等多方面的能力。

(作者杨亚萍,系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